硬碟架構奧密 3.5硬盤全分解零件圖

    內容表格
    沒有標頭

    版本為 13:01, 14 Nov 2024

    到這個版本。

    返回到 版本存檔.

    查閱目前版本

    引用自 http://gelada.blog.51cto.com/760269/155983
    原作:張慶彬

    3.5英寸硬盤是WD產品線中的絕對主力,除了採用3.3英寸盤片的Raptor(猛禽)以外,都是採用3.74英寸(合95mm)盤片的所謂桌面型硬盤。當然,“桌面型”並不代表著其服務對像一定是台式機,機頂盒、遊戲機什麼的就無需筆者多說了。大家都很熟悉像Caviar(魚子醬)、 Caviar SE(特別版)等商業化的名稱,而在WD公司內部,通常以各種代號來稱呼,譬如Eagle指的就是Caviar。

    左側的XBOX專用硬盤為單碟單面設計,只有一個磁頭,被盤片所遮擋
    看過了“坦誠相見”的硬盤驅動器,對於其各組成部件一定很有興趣吧?現在的WD宣傳上的確很動心思,佈置了專用的展板,供我們觀賞組成硬盤(驅動器)的各個部件。 WD的這款3.5英寸硬盤共有18種部件,其他的3.5 英寸硬盤可能在部件的種類上有所區別,但顯然是大同小異。至於部件的數量,底托、頂蓋、主軸馬達、HSA、PCBA等一部硬盤驅動器只有1個,盤片會有一個或多個,而螺釘肯定就要上兩位數了。

    3.5英寸硬盤部件全景圖:每種部件下面的標籤都註明了其名稱、數量和產地,不同的產地還加以顏色區分
    接下來我們近距離地觀察一下各部件吧。先看全景圖中左上角區域的6 種部件。最上面的兩個分別是條碼標籤和槃體側面Clock窗口的封口紙(HDA組裝完畢後,需要通過一個外部磁頭讀盤片外面的一個記號,這個記號的信號稱clock)
    (thx補 此為自校驗訊號.就是硬碟本身以外圈clock singal 自己做servo format)

    中間的兩個分別是關機狀態下鎖住HSA的Latch(直譯為“門閂”或“彈簧鎖”,在盤片加電起轉時產生氣流的帶動下解鎖)和內部空氣過濾器;最下面的兩個則分別是主軸馬達和構成VCM(Voice Coil Motor,
    音圈馬達)的兩塊磁鐵中位於上面的那塊(不過圖中是倒過來放的)。很湊巧,這幾種部件均只用1個。

     

    留神觀察主軸馬達
    往下是硬盤(驅動器)的外殼,分為底托和頂蓋兩部分。底託的英文原意“disk drive base”反映了整個硬盤驅動器的其他組件都要直接(如主軸馬達、VCM、頂蓋和PCBA)或間接(如HSA)地安裝在其上的基本事實,於是窟窿和螺孔隨處可見;頂蓋最終要和底托結合在一起,所以它也有不少供螺釘穿過的洞。

    右面就是PCBA(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,印刷電路板組件)和盤片了。 PCBA有時會被簡略地稱為硬盤的“電路板”,它與HDA(Head-Disk Assembly,磁頭磁盤總成——此處之所以沒有用“組件”,主要是考慮到還包括有主軸馬達、VCM和外殼,換個表達方式或許更為確切)共同構成一台完整的硬盤驅動器。盤片這裡只擺出了一張,大家知道可以有更多就是了。

    PCBA和盤片
    再轉向上,是構成VCM的兩塊磁鐵中位於下面的一塊和HSA,可以看到,HSA的磁頭所在區域受到了很好的保護。

    HSA的尾部是VCM的線圈
    最後的6種並非核心部件,但大多都不可或缺。首先是槃體底部(激光輔助磁頭)定位窗口的封口紙,沒有它硬盤就會漏氣;3個螺釘的封口紙用來遮擋外露的螺帽,主要是出於美觀的考慮;右上角的Disk Clamp擰上螺釘後起到夾緊盤片的作用,相當於主軸馬達的軸轂;第二排那個標籤被閃光燈打亮的部件是呼吸孔(空氣)過濾器,作用是保證進入硬盤驅動器內部的空氣的純淨度和相對濕度;6顆T7螺釘用於固定軸轂,
    而16顆T8螺釘的用途就無需細述了。

    沒什麼特別值得說的東西
    上述所有部件中,產自新加坡的種類最多,但多為封口紙、螺釘等非核心元件;外殼和VCM的磁鐵等相對較大的金屬元件主要來自馬拉西亞;WD在泰國的兩個工廠都生產HSA,日本馬達提供商在泰國也有工廠,所以HSA和主軸馬達都來自泰國並不出人意料。盤片的來源最多,馬來西亞、中國(台灣)、新加坡、日本都有,PCBA則略遜一籌——硬盤組裝廠通常也具備PCBA的生產能力,因此泰國和馬來西亞都赫然在列,另一個產地則是中國(內地)。

    Powered by MindTouch Core